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

2011/10/08屏東-台東慢速越嶺道路—浸水營古道

記得第一次看到「浸水營古道」的介紹時,知道可以從屏東一路走到台東,就覺得超酷的!一直對這地方念念不忘(八八風災阻斷往返路途),終於~終於可以踏上弔古尋幽的浸水營古道囉 :D
一連三天的國慶連假,無論到哪都是人擠人大塞車,既然是這樣,那就乾脆下車步行,從屏東走到台東大武加羅坂部落囉~


(攝於大漢林道,圖中遠方的巍峨大山是標高3092m的北大武山)


浸水營古道,清朝時稱為「三條崙道」,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,東至台東縣大武鄉。一直到清末,三條崙古道是唯一一條可由西部往東部的道路。胡適的父親胡鐵花任台東知州時,便是走這條古道東行至台東就職的。該古道在日據時代則成為鎮壓排灣族的理番道路,又因浸水營駐在所是該道的最高警備點,因此更名為「浸水營越嶺道」。



浸水營古道登山口為於大漢林道23.5K處,至姑仔崙吊橋全程計15.4K,步出姑仔崙吊橋後取右上避開河床的高繞路段,5公里多的距離可至大武加羅坂部落。加上一些額外的步程後(如上攀至駐在所遺址尋幽、出水坡山撿兩顆三角點、林務局舊林道的一些高繞與下切路段),全程逾23公里。

107日週五晚上我們一行人搭乘753號車次莒光號南下枋寮,抵達枋寮的時間是20:34。由新開前村長張吉雄先生(0931860887)協助接駁至新開活動中心(YA!住宿免費),隔日上午530分再接駁至浸水營古道登山口。

一到枋寮火車站就看到誠懇質樸的張村長,村長親切的問候大夥肚子餓了沒,還帶我們到水底寮的「露天小火鍋」吃宵夜(在台一線南下方向),那兒的火鍋鍋底與羊肉都先經拌炒,香噴噴的味道讓已經吃過晚餐的我們也食慾大開,超好吃的!下次經過我還要特地去吃!很感謝村長的熱情招待,這就是我們南部人滿溢的熱情呀!!


(新開活動中心)

出發前幾天中央氣象局都說10/8南部山區有豪大雨的機率,東南部也是陰有雨的天氣型態,山區也有大雨機率。10/7搭乘火車南下時,台南也下了小雨,心裡有些忐忑不安,擔心天候將對未來一天的旅程埋下不穩定的變數...但想說既然都叫浸水營了,那下個雨浸個水也沒啥大不了,帶著整套的Gore-Tex衣褲鞋子、備用雨衣及預備糧後,還是照原訂計畫碰碰運氣囉...
10/8凌晨四點起床後,我獨自信步於新開社區中,仰望著天空薄薄的雲,心裡踏實了不少,看來應該是不會下雨了,經過土地公廟也趕緊祈求土地公保佑我們旅途平安...


108日上午540分我們搭乘敞蓬車(其實在外面吹風蠻舒服的),至歸崇吃了早餐並在7-11補給糧草後,便驅車至歸崇派出所辦理入山證。遇到了另一團山友寒暄並交換資訊後,便朝著日出的方向前進,投入蒼鬱山林的懷抱之中。

(晨菁負責與司機先生潘大哥聊天,所以未在敞篷車中入鏡)

到了大漢林道囉,映入眼簾的是蒼鬱原始山林,還有晴朗的好天氣,我們真幸運呢!



大漢林道沿途有好多的相思樹,我好喜歡相思樹,那感覺就跟回到了東海一樣呢!


力里舊部落到囉!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麥覺明製作人的介紹,很喜歡這個青山綠水圍繞的小部落,在車上輕輕地道聲再見後,我偷偷的對這片土地說,我要找一天循著舊部落的秘徑,拜訪隱藏在山林裡的舊力里部落石版屋。很快...很快就會再來拜訪了~~

在秋陽的照拂下,映出遠近的層次感,開闊的視野是最棒的視覺饗宴!

北大武山與大武地壘綿延迤邐的裙峰,張開雙手並以無限的大度與包容,歡迎我們的到來...


美哉大漢林道!綿延的林道與幽靜的大武山系,給人如詩般的美麗風光與舒暢愜意。
我想,很快我又會再來的,悄聲地漫步在佳妙天成的大武山林中。


約莫80分鐘的車程,我們到了大漢林道23.5K的浸水營登山口囉~

登山口的獨照是一定要的啦~(晨菁好像在跟其他山友聊天沒照到)





浸水營古道沿途的原始林相豐富多彩、林木蒼鬱,高大的樹冠為古道上的山友張起了巨大綠傘,消卻了不少暑意,更增添了許多幽靜清閒。



浸水營古道沿途都是茂密的樹林,只有在1~2K的地方有開闊的視野,可以向北眺望北大武山與南大武山。(心裡想著,下次就去北大武山吧)


在原始森林中與芬多精的約會讓人心情很愉悅舒暢呢!


這張的重點其實是新買的登山杖XD


浸水營古道是南台灣的植物寶庫,在這裡生長的特有與稀有的植物資源,無論是種類或是數量都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唷!

浸水營古道位於中央山脈的尾稜,受到山脈兩側氣流交匯之故,因此風勢強勁,終年雲霧繚繞,且多雨潮濕,名為「浸水」名符其實哩!

看看這木頭就知道這兒有多濕囉~


也因為終年潮濕,所以螞蝗也特別多呢!我身上黏了一隻、英娟的小腿則餵飽了三隻、晨菁則被一隻咬,另有三隻螞蝗黏在褲子上蠢蠢欲動。志宇也黏了兩隻哩!
自從有人被咬後,大家心裡都超毛的,只要哪裡癢癢都懷疑是螞蝗賴在身上塞ㄋㄞ哩...

(掉在我手腕上的螞蝗,未吸血所以還瘦瘦的)

(螞蝗好像很愛喝賴娟娟的O型血,喝的肥嘟嘟的)

(又來一隻貪吃的螞蝗偷咬賴娟娟)

(出來混總是要還的--血債血償爆漿螞蝗篇)

大武地壘的原始山林孕育了蓬勃的生機,不僅有豐富的植物相,更是野生動物的世外桃源。




在古道10K處還有好多的穿山甲洞穴唷~可惜他們太害羞了,都不出來讓我們瞧瞧...



這張圖一整個沒重點...不是啦,中間的竹節蟲才是主角,找到了嗎?

最讓人驚奇的是,我們竟然在10.5K的古道上遇到兩隻吵架的山羌!!!
一開始聽到古道上方有山羌的打鬥聲後,好奇心驅使我往回走,接著我看到古道上方的邊坡上有明顯的竄動蹤跡,然後有一隻山羌竟高速向志宇的方向竄去,距離我也只有不到50公分的距離,讓我超級興奮的啦!!!!
山羌的叫聲(如狗吠)與排遺雖然不陌生,去年暑假清晨四點多我在南湖大山上也曾聽到此起彼落的山羌叫聲,但是這麼近的距離看到山羌,倒是頭一次呢!!!
不過學弟可慘了,他驚愕之下為了躲避衝過來的山羌,慌不擇路一頭碰上旁邊的樹幹,樹皮竟硬生生的被眼鏡刮了深深的一道缺口,學弟的眼鏡也喀然而斷,滲血的傷口與臉頰想必一定很痛><
晨菁幫忙上藥後,我把隨身攜帶的3M膠布取出,幫學弟把眼鏡黏好後(突然覺得3M膠布超好用,今年三月上嘉明湖時也是用這一捆膠布修理同行隊友的眼鏡呢!),來一張受傷的臉頰、眼鏡及被撞壞的樹皮照,ㄎㄎ,要照囉,來...笑一個...

浸水營古道上的菇菇超級多,至少有40種以上不同的口味呢!如果能吃的話,那就可以煮超大一鍋香菇湯了!!(Ida小媽媽超好笑,說吃了大概會有「綜合的中毒症狀」)




旺仔小饅頭菇?



這菇菇超大的!!!

融化焦糖菇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豐饒的動植物資源說不完,還是回到古道散散步吧~
過了古道2K不久後,就到了州廳界(標高1,437公尺):
日治時代時,台灣總督從台東廳起行巡視浸水營古道時,高雄州知事與各級官員都得到這兒迎接總督哩。




浸水營盤、浸水營駐在所遺址(標高1,280)公尺:
清光緒八年(1882)屯營,屯兵30人,原稱大樹林營,光緒20(1894)改稱浸水營。明治34(1901)日人設浸水營駐在所,大正3(1914) 浸水營事件,日警、眷屬被殺,駐在所燒毀,昭和11(1936)年撤廢,遺址還有石砌駁坎、圍牆等。(引自浸水營國家步道解說牌)





清代出水坡營盤、出水坡駐在所遺址:
光緒8(1882)設出水坡營、屯兵30人,分3隊。大正8(1919)新設出水坡駐在所於清營盤址上,大正15(1926)遷移至原址西方約400公尺,昭和20(1945)撤除。遺址分2個大區塊,有水泥屋基2棟、升旗台等(引自浸水營國家步道解說牌)



(這個方形基座看起來很像是升旗台)

11K處有往出水坡山的指標,上行15公尺約30秒即可撿到第一顆二等三角點,在順著小徑續行10秒則可發現第二顆二等三角點基石。





木炭窯:
過了12K後,在浸水營古道下方10公尺處有一個約1960年代建造的木炭窯,圓形炭窯直徑4.8公尺、壁高2.1公尺,壁厚0.8公尺。


過了13K後有一個木造拱橋唷,橋下有乾溪溝,好可惜沒有冰洌的山泉水可以消消暑氣~

姑仔崙吊橋遺址:
架設於茶茶牙頓溪上,是浸水營越嶺古道重要通道。最早架設於大正6(1917),當時姑仔崙警官駐在所設於清代溪底營盤址上,故稱為姑仔崙鐵線橋。大正78(19181919),兩度被颱風吹襲損壞。現在吊橋遺址,是大正15(1926)1250日圓重建,時隔70餘年,僅剩橋椼而已。


終於走完15.4KM,到了新姑仔崙吊橋囉^^

看到新姑仔崙吊橋大家都超開心的,因為距離回家的路越來越近囉^^






走出新姑仔崙吊橋後有一個涼亭,是一個休憩與紮營的好地方。
過了涼亭後有兩條明顯的岔路,左方下切河床的路是浸水營古道的原本路線,需橫渡茶茶牙頓溪,溪水端急但距離近,是多數人使用的路徑。林務局大武工作站的人說河床路段比較適合乾季(11-2月),因為水淺可以輕鬆橫越。

右邊的岔路則是去年新開闢的高繞步道,主要是沿著林務局的舊有林道闢建,途中仍有林務局的巡邏箱。但這條路鮮少有人利用,雜草漫生,且高繞下切頻繁,步道寬幅也小很多。

一開始我們取道右上高繞路段,步行約150-200公尺後,考量了一些因素後(1.隊友A因腳傷行走下坡路會超痛,不適合走下切頻繁的高繞路徑;2.高繞路段少有人利用,雜草都長到膝蓋以上的高度,如果是有人經常使用的話,步道中央不會長草哩;3.我走前方開路時,撥開草叢看到有爬行的動物向前竄出,不知道是蜥蜴還是小蛇?!),後來詢問隊友們的意見後,決定返回涼亭處,改走傳統的浸水營古道渡溪路線。


本想沿著茶茶牙頓溪的南岸河床一路步行至加羅坂部落(到了加羅坂再聯絡接駁車載我們到大武火車站),誰知不到兩百公尺就遇到了一塊巨大的石壁檔在河道上,因石壁距離溪岸又高又光滑,無法以攀爬的方式高繞,大夥只好硬著頭皮照著地圖上的路線橫渡茶茶牙頓溪到北岸去。
看了一下水勢,水勢蠻端急的,但水最高處約在我的跨下左右,跟我8/20去老七佳橫渡七佳溪時的水位差不多,當時心想運用一些涉水的技巧的話,應該是可以安然橫渡諒無太大的危險性。不過話說回來,女生因為體重輕、個子嬌小的關係,所以同樣的水位帶給她們的浮力卻是更大的,很容易失去重心,但如果有人協助的話應可安然通過。

本想在渡溪前跟所有伙伴們告知一些涉水技巧與注意事項,但當我還在後方陪著隊友A慢走時,隊友B與C兩位勇士已帥氣的搶先橫渡茶茶牙頓溪,看他們安然渡過到了對岸後,我就過於放心也就沒急於告知注意事項。我遠在80-100公尺外呼喚隊友D,並請隊友D等我過去後再一起走,但可能距離遠對方沒聽到,且我也沒注意到隊友D已經獨自過溪,雖然隊友沒呼救,但覺得一直停在同一位置(距離溪畔1.5-2公尺)2分鐘左右不太對勁,所以我就拋下隊友A快步趨前,原來是洶湧的溪水逼的隊友D寸步難移,我趕緊下水牽扶,直到上岸後我才發現隊友已經嚇壞雙腿已經僵直不聽使喚了...可能是久立原地持續受到水流的沖激,以致於過度耗損體力與心神...

安撫一下隊友嚇壞的心情後,隊友B與C再度橫渡溪流返回南岸,但隊友B在距離岸邊不到一公尺的地方失足落水,大家都嚇壞了...><   這是我的疏失,因為個子高的人吃水淺,水的浮力較小,善用些技巧的話(如下述),76公斤的體重足夠可以讓我穩穩的承受水的沖激。但我忽略了每個隊友的身體狀況不同,也不見得對涉水有經驗,這是我的過失,我應該要求大家在橫渡前集合,並告知一些涉水的技巧的,這樣才能帶隊友快樂出門,平安的回家。

事後我自己檢討了一下,覺得未來遇到類似的情況時,應該要:
1.在不清楚伙伴的狀況時,不做出涉水的決定,寧可多費體力高繞走遠路(但有時隊友無法在上下坡會有點兩難)。

2.將家裡的登山繩索帶出門以備不時之需,橫渡溪流時只要將繩索在河流兩岸拉緊成等腰三角形(對岸一人,出發岸拉繩的兩人分別置於上下游),諒可保安全無虞。
如果溪水超過腰絕不橫渡,因為水的浮力太大腳根本無法踏穩溪底。(溪水深及大腿時,即使使用登山杖輔助也是相當吃力了)

3.橫渡前集合所有伙伴,並告知注意事項,如:
(3-1)尋找溪水較淺的地方橫渡:1.有激起白色水花處較淺,水流平靜處大概就是比較深的地方了。2.同一水域找河道稍為寬廣的地方,因為同樣的水量通過較小的水道自然水勢更洶湧更深。

(3-2)一定要使用登山杖作為水中移動的第三支點,如果有兩支登山杖更好,保持三點不動一點動的原則。要注意的是,登山杖要牢牢插在下游方向,與自己的兩條腿成為等腰三角形,這樣便能提供穩定的第三或第四個支撐點(如果是使用雙杖就會有四個支撐點更穩)。
(PS:這次隊友的登山杖就是插錯位置,插在上游處是無法提供支撐的,而且如果把重心壓在登山杖的話更危險。)

(3-3)在水中步行不可像在平地一樣,以抬起腳向前邁出的方式移動,因為溪水沖擊力道大,無論有多重的人,都不可能用一隻腳可以穩住重心喔!上次去老七佳的經驗告訴我,比較適當的方式是站穩且以登山杖插在下游處穩住重心後,前腳才可以「沿著河床平移」的方式移動,這樣的方式最穩,且因重心壓很低,容易獲得平衡。


(3-4)保持與水流的方向平行,所受到的衝擊力最小。(這次隊友因不熟悉以腰與臀部受水的衝擊,受水衝擊的面積變大,水的沖力也就越大,這樣會徒增危險性與徒耗體力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河床上耽擱了一些時間後,於下午5點40分收拾好行裝戴好頭燈後返回原高繞路段。在涼亭處還遇到另外三位山友(該團共有18人),本來她們也是要下切河床橫渡茶茶牙頓溪,但因他們也沒有繩索等安全裝備,所以我們建議他們不要涉險改走高繞路線。短暫道別後我們便摸黑上路了~   
高繞路段不好走,不僅步道寬度不寬,且許多路段崎嶇且步道是向邊坡傾斜,摸黑立足不穩增添幾份危險性。大夥都小心翼翼地慢慢走~慢慢走~慢慢走~飢腸轆轆也是不太好受呢...

從陡斜的高繞路段下切回林道的平台附近(距離加羅坂約2.5K),眼尖的宗瑩發現螢火蟲的蹤跡,十餘隻螢火蟲提著小燈籠愉悅地縈繞飛舞,像是夏夜晴空的浪漫星空,快速滑落的螢光又像劃破夜空的流星,還可以從容地對著流星許願呢!置身如斯愜意的情境,無疑是給飢腸轆轆又疲累的大夥最好的禮物!!!

(沒帶腳架,這是唯一的一張合照啦)


 可能是出現螢火蟲流星、且林道路也變得平緩的關係,沒多久我們就走到砂石便道,並隔著溪流望見加羅坂的教堂囉~ 
在志宇的探路與帶領下,我們找到了加羅坂橋找到了加羅坂活動中心,並在活動中心等待接駁車準備到火車站囉!!!

驅車離開加羅坂時,心裡默默地說聲謝謝,謝謝大自然大方地招待無價的美景,並暗暗地祝禱這美麗的景致與原始的山林,能永遠永遠的維持下去

知心好友伙伴們一路上不時回頭探視與等候的溫情,那種溫暖相惜之情,才是一起爬山最溫暖與吸引人的地方!下次再一起爬山吧!!!